徽州古城原貌將再現(xiàn)
近日,歙縣政府部門陸續(xù)搬出原古徽州府衙舊址,進駐新建成的政務中心綜合樓。這標志著該縣在恢復古城原貌項目上邁出關鍵性的一步。
據(jù)了解,徽州古城歙縣的古街區(qū)保護獲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該項目總投資1675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1005萬元,地方自籌配套投資670萬元。日前,該項目一期中央預算內投資200萬元計劃已經下達。
即將啟動的徽州古城保護項目的建設內容,主要是對徽州古城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qū)斗山街、中和街道路實施改造,包括管線改造、三線下地工程、給排水管線、市政管線遷移等,還原至明清時期面貌。
接下來,該縣將對徽州古城內的古徽州府衙、古城墻、鐘鼓樓、甕城、府前街等景觀文物進行保護性修復,對古城內的中和街、斗山街、十橫街、大北街、中山巷及打箍井街等歷史街區(qū)進行保護性修建與開發(fā),使古城面貌得以整體展現(xiàn)。整個項目分期進行。
該項目的實施,將使歙縣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古城環(huán)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歙縣是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地處黃山南麓,千島湖上游。秦代建置以來,歷為郡、州、路、府所在地,是古徽州“一府六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徽文化的發(fā)祥地。它與四川閬中、云南麗江、山西平遙被史學界并稱為當今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目前歙縣仍有明清古民居數(shù)千幢,古祠堂上百處,牌坊108座,保存地面文物613處。全縣現(xiàn)存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23處,其中國保單位6處,省保26處,市保5處,國家歷史文化名村2處、省級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余件。人文薈萃,綻放了新安畫派、徽墨歙硯、徽派“三雕”、徽派盆景、徽劇等眾多獨具魅力的藝術奇葩,孕育了王茂蔭、陶行知、黃賓虹等一大批蜚聲中外的文化精英。2006年,歙縣被評為“2006年中國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之一。
為還原徽州古城舊貌,歙縣政府迄今已斥資2.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