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shù)據(jù)載入中...... |
|
|
屬于石家莊的愛欲孤獨 |
屬于石家莊的愛欲孤獨
在石家莊的時候,有時候一個人會感覺到孤獨,但那樣的孤獨感覺并不強烈。更強烈的是當你和不屬于你的群體交往和應酬的時候會更孤獨。 一個人的時候你也許會有孤獨的時刻,不過當你在石家莊遇到一個彼此都喜歡的人也許你依然會孤獨,當他不能來陪你,你們一個星期只能見一次的時候你會覺得更孤獨。遇到彼此都喜歡的人一開始孤獨感會完全消失,但當你發(fā)現(xiàn)好感漸漸失去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比以前更孤獨,如果你對他很熱,他對你很冷,你會覺得更孤獨。 為什么有些人選擇單身?這是原因之一?為什么兩個人在一起也許比你自己一個人更孤獨,其中也包括了彼此喜歡的人?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你談到的是兩個概念。開始你說到孤獨,后來你說到孤單。 孤單或許是所有心靈體驗中,最輕微的承受。相比孤獨這種難以填補的巨大精神黑洞,孤單更趨于物質化。直白地說,它只是可以驅趕的寂寞。或許,只是一本書,一張碟,一份美食,一通電話,一次郊游,孤單就可以輕易被排遣。因為很多時候,“一個人”和“很多人”并不僅僅指向形式上的單復數(shù),更多的是精神狀態(tài)的蕭索和豐滿。盡管你一個人在家,但是可以通過太多的方式取悅和滿足自己的感官,物質體驗的豐富一定程度上導向了精神體驗的豐富。你所感受到的“孤獨感并不強烈”實際上是自己并不感到孤單寂寞。這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 而孤獨是另外一個同根的命題。它與孤單的同根在于同屬于物質性的存在。區(qū)別只在于,孤單可以是形式,而孤獨是絕對的本質。孤獨與任何人,任何事無關。是人與人,關系與關系之間,客觀存在、永遠無法超越的一種隔閡。 20世紀那位將孤獨描寫到極處的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在自己所有的書里都表達了一個唯一的主題:孤獨是人類靈魂中終究無法安慰和治愈的部分。 人世間任何一種親密的關系都無法消弭孤獨感的存在。 你會對此感到失望和沮喪,是因為對情欲的本能需求。這種需求意味著你希望對方能夠透徹地理解你心底之最黑最深處,意味著你們在身體和行動上的契合度越高,你就越希望得到對方百分之百的理解和體諒。愛的越深,情欲的需求越明顯。需求越明顯,就越是懊惱。 因為對方并不能與你保持身心靈的一致,并不能體察你內(nèi)心的蛛絲馬跡。 這時候的孤獨,更像是一瓢冷暖自知的失落,一只無處訴求的痛腳。 幻想通過任何一種結合的方式來治愈孤獨,這本身就是一種妄想。而試圖讓情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也是那么的天真。 作家蔣勛在自己的作品《孤獨六講》中說,孤獨感的探討一定要回到本身。這點我是贊同的。就連“愛情”這回事,也不過是你的心理需求投射。什么樣的人對你的口味,只關乎于你過往的精神體驗,喜歡A類討厭B類,只是一種應激反應罷了。說穿了,你不過是和自己的口味和喜好在戀愛,轟轟烈烈的只是你的荷爾蒙。 那么,你所有的較勁,從頭至尾都只是和自己的較勁。 兩個人在一起反而更孤獨,這體現(xiàn)的真的僅只是人類無法逾越的心靈隔閡。別無其它。 減輕孤獨感的唯一辦法是接受孤獨無法超越的客觀事實,理性看待自己的情欲。將對方當作人生之中一同前行的旅者,而不是附屬品和能源供給站。 你們只是彼此做個伴,向著一個共同認定的世俗目標前行。僅此而已。誰都無需過多糾結于愛的多與寡,索取與回報,填補與被填補。畢竟你們的關系只是是兩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頑秀商城。 作為同路人,對方給予你的其實已經(jīng)很多。單是關照和陪伴的溫暖,已是莫大的情分,我們無以為報。 剩下的部分,實現(xiàn)精神完滿的部分,你需要依靠的,是你自己。
|
|
數(shù)據(jù)載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