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教育洼地”說為何會有市場? |
威武的依舊 發(fā)表于:2011-3-26 14:24:27 |
城市“教育洼地”說為何會有市場?
最近在多個教育研討場合,我都聽到類似觀點:大城市并非無力解決眼下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但如果順利解決,會把大城市變?yōu)椤敖逃莸亍保厝粫齺砀嗟娜,到時城市的教育資源將不堪重負,戶籍人口和非戶籍人口的矛盾、沖突加劇,同時會帶來很多其他的社會問題。一句話,城市必須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求學設置一定條件,不能完全開放、更不能開放得太好,要有一定的“度”。 這種觀點,非常具有迷惑性。表面上看,有那么一些道理:城市的學校辦得好,農(nóng)村的孩子都想上,如果城市學校放開,質(zhì)量高又免費,大家必然爭相來城市上學,城市學校將人滿為患。但真是這樣嗎?肯德基門 肯德基門型材 泰隆減速機 不銹鋼鋼球 活氧機 彩砂 這就要分析教育因素在進城務工人員做出選擇時所占的比重了。幾年前筆者曾經(jīng)做了一項關于人口流動的調(diào)查,在所有接受調(diào)查者中,選擇到另一地區(qū)工作,首要考慮子女教育問題的為4.4%,而出于自身事業(yè)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的占36.4%,新單位更好的薪酬待遇的占23%。從這項調(diào)查可見,確實會有一些人考慮子女教育因素而選擇流動,但是,這遠少于為獲得更大的事業(yè)發(fā)展機會以及更高的薪酬待遇而流動的人。 這是符合我國進城務工人員的生活現(xiàn)狀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是為了“打工”才進大城市,而并非為了子女進大城市求學而進城打工,是子女隨他們遷,而非他們隨子女遷。道理不難明白,假如他們無法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工作,怎可能承擔孩子在大城市里的求學、生活費用?換言之,就是城市有方便地免費進公辦學校的機會,這并不能促成他們就到城市。到城市打工,是綜合工作機會、薪酬待遇、生活成本、子女求學等因素的結果。 今年年初的城市“用工荒”就說明了這一點。雖然我國沿海各城市都為打工子弟接受義務教育創(chuàng)造了比較好的條件,但是,權衡到城市打工的收入、生活壓力、對子女的照顧之后,有一些打工者,不是選擇帶著孩子進城打工,而是回到原籍找一份工作——只要在原籍所在地能找到一份工資還過得去的工作,打工者并不會把大城市作為自己的最優(yōu)選擇。要知道,現(xiàn)在就連博士、碩士畢業(yè)生都因承受不了大城市的生活壓力,而選擇到二線城市工作,況何普通的打工者呢?冷卻塔 聚四氟乙烯 豆腐機 小吃車 醇基燃料 膠體磨 金屬打包機 上海近年來降低打工子弟進公辦學校的門檻,為打工子弟創(chuàng)造平等的義務教育環(huán)境,走在全國前列,從義務教育在校生數(shù)量看,打工子弟人數(shù)有所增加,但這并非所謂的由教育開放而引起的“洼地”效應——根據(jù)上海的年度教育報告,2010年秋季開學時,共有47.05萬名農(nóng)民工同住子女在滬接受義務教育,這比2009年增加近5萬,增長幅度為12%,這貌似很高,但早在2001~2003年間,上海學齡流動兒童的增長幅度就達到6%,流動學齡兒童的增長,并沒有因城市很好解決義務教育問題而陡增。而在北京,從2000年到2006年,流動兒童數(shù)量從19.4萬人增加到50.4萬人,增長260%,但這期間,北京并沒有為流動兒童創(chuàng)造好的義務教育條件。 客觀而言,城市的“教育洼地”說,是有些部門不愿意履行責任,而想出的一種“托辭”。人才流動是一種正常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教育的發(fā)展應該服務于這種經(jīng)濟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保障每個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利,而不是成為這種正常現(xiàn)象的阻力;蛴腥苏f,城市開放義務教育,確實還難讓教育因素成為人才流動的重要因素,因為還有中考、高考制度的限制,比如在上海,初中在校生的增長2010年相比2009只有02%,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數(shù)更是負增長,假如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實行異地高考,那絕對會導致人口流入“井噴”?蓡栴}是,這是兩個問題,現(xiàn)在中高考并沒有開放,為何不先把義務教育問題解決好?而就是中高考制度開放,流入人口會不會“井噴”也說不定——推進異地高考,必然會改革考試組織,同時調(diào)整各地的高考錄取資源,而非還是保持現(xiàn)在這種不均衡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并不能站住腳的“說辭”,卻在各地戶籍人口中有很高的支持度,包括那些對打工子弟義務教育問題解決得不錯的地區(qū),也不愿意多加“宣傳”,還有一個原因是鋼絞線 船用油水分離器,我國對義務教育的經(jīng)費保障,目前還是以縣鄉(xiāng)財政為主,中央和省級財政的統(tǒng)籌力度仍不夠,因此地方對保障外地戶籍人口的義務教育沒有多大積極性——多接受一個學生,就要多出錢——從長遠看,要保障每個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必須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義務教育的統(tǒng)籌力度,并建立學費隨學籍走的機制,這樣,保障每個學齡兒童的義務教育,就是剛性任務,而不可能再有各種“托辭”了。
|
|
數(shù)據(jù)載入中...... |
![](mb_image/09_datu.gif) |